在大屯礦區開發建設55周年前夕,一場跨越千里的簽約儀式在甘肅平涼成功舉行。這一簽約,正是該企業半個多世紀轉型發展之路的最新注腳。
“我們要在平涼及周邊分期建設煤礦、同步配套電廠,并開發新能源與煤化工產業。”2025年7月6日,大屯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付濤在簽約儀式上表示,“力爭‘十五五’末,在這里形成1500萬噸/年的煤炭產能、200萬千瓦火電及600萬千瓦以上新能源的裝機規模。”
從微山湖畔播撒創業火種,到隴東地區戰略布局落子,55 年來,大屯公司篳路藍縷、風雨兼程,其發展版圖與產業形態不斷拓展迭代,而“艱苦創業、改革創新、團結奉獻”的優良傳統始終如一,這已成為大屯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內核。
荒灘拓夢,鑄就鋼鐵脊梁
走進大屯公司發展史陳列館,一面1975年由國務院頒發的“全國煤炭戰線十面紅旗”錦旗依然熠熠生輝。凝視旗面上鐫刻的“打不爛拖不垮的鋼鐵掘進隊”這行醒目大字,耳畔仿佛傳來吳修倫和工友們當年揮鍬掘進的號子聲。
1970年7月18日,微山湖畔陸續涌來“拓荒者”。響應“扭轉北煤南運”的號召,當他們揮鍬鏟下建設大屯的第一抔泥土時,猶如在此埋下了艱苦創業的精神“種子”。
“剛到大屯時,一眼望去到處是荒地和蘆葦蕩,連個像樣的住處都沒有。我們向老鄉借牛棚, 鋪好蘆葦和稻草,就算把家安上了。”徐興林是當年最早開發建設大軍中的一員,往事瞬間涌上了這位老人的心頭。
沒有工廠,自己辦;沒有鐵路,自己修;沒有電廠,自己建……大屯的第一代建設者們以“我們也有兩只手,自力更生樣樣有”的堅定信念,克服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硬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日夜奮戰,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會戰”熱潮。在全國煤炭戰線赫赫有名的“吳修倫鋼鐵掘進隊”,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經過不到10年的建設,昔日的蘆葦蕩和荒灘地上,一座座井塔高高聳立,一排排廠房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連通礦區四方,千家萬戶亮起了電燈。完善的配套設施和相對優越的生活條件,使得大屯公司這個“小上海”的美譽在周邊地區和全國煤炭系統廣為流傳。
隨著時間推移,本部煤炭資源儲量減少的問題日益凸顯。大屯公司未雨綢繆,加快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步伐。眾多干部職工毅然背起行囊“走出去”,他們遠赴新疆、甘肅、陜西等地區擴建煤炭基地,矢志在新基地復制并升級大屯的成功模式,奮力開啟“再建一個新大屯”的二次創業新征程。
從昔日荒灘起步的“拓荒號子”,到如今二次創業的遠征跫音,大屯人始終堅守初心、奮發圖強。那在蘆葦蕩中淬煉成的“鋼鐵脊梁”,儼然化作企業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幟,砥礪企業奮然前行。\
創新引擎,驅動戰略升級
公司陳列館墻上,一張泛黃的1990年4月29日《人民日報》吸引參觀者的目光。這份作為歷史見證的報紙,刊載了題為《煤電運同步建設的典型》的長篇通訊,并配發短評《大屯的啟示》,指出“大屯礦區實現煤礦、電廠、鐵路運輸同步建設,煤電聯營。這一成功實例,對于我國能源工程建設是很有啟發的。”
在大屯公司建設伊始,就將煤、電、運三大要素結合的構想付諸實踐。建設者們僅用了8年時間,就初步建成煤礦、電廠、鐵路綜合經營格局,率先在全國構建起“煤電運”一體化綜合經營的“大屯模式”,憑借其前瞻性和協同優勢在全國煤炭系統聲名遠揚。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國多數煤礦陷入虧損困境,我們卻憑借鐵路運輸、電廠和選煤廠的盈利補貼煤礦虧損,保持了良好的經營狀況。”老一輩大屯人常常自豪地回想起那段日子。
2013年,煤炭市場遭遇“寒冬”,整個行業陷入困境。此時,“大屯模式”再次顯現其強大的生命力,公司成為全國煤炭企業中極少數自生產運營以來始終保持盈利的企業之一。這種模式,以其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和經營韌性,至今仍為行業所稱贊。
在危機中站穩腳跟后,大屯人秉持“只抗風險不夠,還得主動變”的理念,沒有止步不前,而是緊跟時代步伐,以創新為引領,驅動企業模式不斷變革。
2017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煤炭行業呈現出改革復興的態勢,大屯公司敏銳把握新的發展機遇,緊隨中國中煤“兩商”戰略,一手做強“清潔能源供應商”,一手打造“能源綜合服務商”。通過整合煤炭、電力、能源服務業務,打造了全產業鏈協同效應,走出了一條跨越式發展之路。
近年來,大屯公司掀起新一輪改革創新熱潮,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踐行“存量提效、增量轉型”發展思路,提出“12345”轉型發展戰略,瞄準“再造一個新大屯”目標,立足煤炭與煤電、煤電與新能源“兩個聯營”,建設本部、甘陜、新疆“三大基地”……這一系列戰略組合拳,正加速推動公司產業體系重構與發展動能迭代升級。
沿著時間的軸線,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創新始終是大屯公司破局制勝的關鍵引擎。它不僅助力企業在一次次行業風浪中成功突圍,更驅動其戰略布局持續升級,凝聚起主動求變、自我革新的奮進銳氣。
精神炬火,照亮時代征程
“先輩們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創下紀錄,我們今天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年輕的“大屯工匠”馬樂樂又一次駐足公司陳列館,他的話道出了新一代大屯人的心聲。
在大屯公司姚橋煤礦-850輔助回風巷,跟班副隊長李少華正專注調試掘錨機。作為“煤三代”,他帶領團隊攻克硬巖掘進效率難題。“老輩人能用鐵鍬創下一班一排的紀錄,我們用巖巷綜掘實現了巷道一次成型下的雙倍進尺。現在的設備雖更智能,但那股‘創紀錄’的拼搏勁兒似乎沒變。”公司著力構建智慧礦山體系,為礦工打造更安全、高效的作業環境,傳統拼搏精神依然在智能化時代迸發新能量。
更令人振奮的是,在“雙碳”目標指引下,2025年初,大屯公司啟動了中國中煤首個虛擬電廠項目。“無需新建廠房,靠智能調度就能把分散的電源、儲能和用電負荷整合成一個‘看不見的電廠’,既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又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項目負責人張存宏指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介紹道。這一實踐既為企業綠色轉型注入強勁動能,也成為央企探索低碳路徑的生動樣本。
進入大屯公司新能源示范基地,光伏板在采煤沉陷區鋪成藍色海洋,底下養魚,周邊還能發展旅游產業。誰能想到,這里曾是雜草叢生的“垃圾場”。“零下10攝氏度的嚴寒中,大伙兒在凜冽的寒風里連續奮戰72小時!”新能源公司執行董事馮長萍記得清楚,為搶工期,工人們雙手凍得發僵,但他們沒有叫苦,而是一絲不茍地擰螺絲。“當年前輩們能在蘆葦蕩里建礦,我們也要在沉陷區建成中國中煤首座光伏發電站!”
在公司“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項目基地,奮戰在一線的職工們發出“全力打造清潔能源開發建設示范區”誓言;面對央視《朝聞天下》欄目采訪,大屯公司熱電廠廠長梁峰信心滿滿,“我們的物料倉儲干化填補了國內空白”;在甘肅唐家河項目工地上,年輕工程師們手持圖紙仔細勘察地形,“要像前輩在蘆葦蕩中建礦那樣,在這里打造能源新標桿”…… 這一幕幕,正是大屯人傳承精神、開拓未來的生動寫照。
五十五載漫漫征途,播撒一路豪邁歌聲。從微山湖畔到平涼大地,從黑色煤田到綠色能源,從單一煤炭開采到多元產業融合,大屯的每一步前行,都書寫著傳統能源企業突破困局、向新而生的奮斗長卷。站在新的起點,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正引領企業駛向更廣闊的“藍海”深處,書寫中國能源企業嶄新篇章。